我们在这里接神舟“回家”
■付金辉 张梦 魏诗雨
4月30日,大漠深处,东风着陆场东区。当神舟十九号返回舱的赤红尾焰划破天际,身着橙红色外衣的搜救队员们,如离弦之箭,冲向预定区域。
他们中,有穿越沙海、开辟生命通道的机动搜救队员,有徒手开舱千余次、练就“钢铁臂膀”的开舱手,有用脚步丈量戈壁、标绘神舟归途的测绘员……
青春是多彩的。有人选择纯洁的白,有人选择宁静的蓝,有人选择热烈的红。这群搜救队员选择了一抹鲜亮的橙色——那是热血的颜色,是火焰的颜色,更是使命的颜色。
在东风着陆场,青春早已超越色彩的范畴——
那是装备车在沙丘上留下的辙印,是舱门手柄旋转时绽放的弧光,是联通天地的道道电波……
所有这些,最终都融汇成那抹最纯粹的“赤橙”——如同荒原上的篝火,燃烧自己,照亮通往浩瀚宇宙的征程。
一身“赤橙”衣,一颗赤诚心。
作为担负航天员搜索救援、 航天器搜索回收等任务的专业化航天搜救力量,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分队的队员们,面对沙漠、高原、戈壁等复杂地域考验,以赤诚之心,护航神舟返回家园。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巡塔团队
在漫漫征途擦亮“眼睛”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巴丹吉林沙漠,25岁的搜救队员孙汝金紧了紧脸上的防风面罩。背起近20千克的设备包,他带领巡塔团队踏上征途。
晨光中,远处高耸入云的信号塔架,泛着清冷的白光。搜救队员们的身影,在无垠的大漠里显得格外渺小。
2年前,孙汝金决定申请加入搜救分队,家人反复问他:“你知道搜救队在哪里吗?当年,你爷爷在那儿执行演训任务,差点没走出来!”
孙汝金当然知道——那片荒漠,是无人区,年降水量不足80毫米。他更知道——那片荒漠里,有中国航天最敏锐的“眼睛”。
孙汝金渴望沿着前辈的足迹,在这片荒漠燃烧属于自己的青春。而很快,戈壁滩也开始用残酷的方式锻造他的青春。
加入搜救队以后,孙汝金所在的巡塔分队主要负责巡查某定位系统。该定位系统由多个塔点和一个主站组成。在神舟飞船搜索回收任务中,该定位系统可以对返回舱进行信号跟踪、生成信号轨迹,并为地面团队提供返回舱落点信息。定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及时、高效、准确完成返回舱搜索任务至关重要。
大漠中,多个塔点之间相距上百公里。每一座塔下,不论寒冷刺骨的冬日,还是暑气蒸腾的盛夏,孙汝金和队友们日复一日地清洁除尘、检查线路、检测电压……
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加入搜救分队不到2年的孙汝金,已经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不断总结经验,每次任务归来及时总结复盘,不放过任何和厂家工程师、研究所科研人员探讨的机会。
孙汝金的抽屉里,有厚厚一摞笔记本,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数据。他认真梳理历次任务相关数据,只为找到规律和诀窍。分队工程师对这个搜救队员刮目相看:“你把数据都吃透了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汝金迅速从同批队员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单飞”上岗的专业骨干。
2024年11月,在神舟十八号飞船搜索回收任务中,孙汝金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操作某系统进行返回舱落点预报,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的误差之小,创下了历次任务的预报精度纪录。
心怀热爱,奔赴山河。随着参加任务次数增多,孙汝金愈发感受到,搜救分队承担的使命如此光荣而艰巨。结合自己对“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的理解,他创作了说唱歌曲《征途2025》,在“东风好声音”评选中获得季军。
这次神舟十九号飞船搜索回收任务圆满成功,孙汝金再次带队踏上巡塔之路。
征途漫漫,孙汝金的心中充满豪情:“我们选择穿上这身橙色战衣,就是选择成为一团跳动的火。沿着前辈的足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我们将燃烧的青春汇成灿烂的星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分队的搜救队员们正在进行航天搜救训练。董延荣 摄
测绘团队
“经天纬地”标绘神舟归途
神舟十九号返回舱落点区域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境内有世界上最高的固定沙山和密集的沙漠湖泊。
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共同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地形地貌。
复杂的地形,给测绘勘察工作带来极大考验。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年一场沙, 从冬吹到夏。”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搜救分队测绘团队队员孟凡良从不畏惧:“人定胜天,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测绘队员走天涯,一杆标尺量天下。”这是孟凡良和队友们“经天纬地”的宣言。
加入航天测绘团队11年来,孟凡良和队友们在崇山峻岭、大漠戈壁穿行,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绘制出一幅幅搜索回收地图。
半年前,测绘团队接到了搜索神舟十九号飞船的勘察任务。结合往年执行任务的经验,孟凡良迅速搜集整理总体技术方案,根据火箭发射数据以及飞船返回相关数据,着手拟制详细的勘察计划。
航天员和航天器返回的地域,不是茫茫戈壁,就是无垠沙海,精准绘图对圆满高效完成搜索回收任务至关重要。孟凡良深知职责重大,使命光荣,不敢有一丝懈怠。
恶劣环境是完成测绘任务面临的第一个难关。为准确掌握任务段地形地貌,细化实施方案,孟凡良带领测绘团队深入戈壁点号开展测绘工作。
一次勘察中,原本晴好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沙尘碎石被吹得到处乱滚。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队员们只能捂住脑袋,原地坐下,等待风停。
这时,孟凡良发现,不远处架设的设备就要被风刮走。说时迟那时快,他赶紧起身,整个人趴在设备上,用身体护住设备。
风,终于停了,设备完好无损,孟凡良顾不上清理口鼻内的沙尘,和队友们一起赶忙把设备搬上车。
“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不能让设备受损。”这是孟凡良的原则,也是测绘团队所有队员的信条。
踏沙漠、上高原、穿草原,是测绘队员们的工作常态。在嫦娥五号搜索回收任务中, 孟凡良跟随搜救分队来到内蒙古四子王旗,负责对落点区域进行测绘。
面对数万平方公里的落点区域,孟凡良没有退缩。白天,他跟随车队人员勘察落点区域;晚上,他加班处理数据、标绘地图。
冬天的草原,气温低至-30℃,热水刚倒出来就变得冰凉。孟凡良嚼着干粮,吃得津津有味。
嫦娥五号搜索回收方案每修改一次,都要重新制作地图。孟凡良不厌其烦,绘制了数百张地图,标绘硬化道路20余条,牧民道2400余条……
对孟凡良而言,神舟十九号搜索回收任务又是一场大战。他常常一天画几十份图,加班到凌晨是常态。
队员郑园佩服地说:“孟凡良就像不知疲倦的蜜蜂,不论什么时候总是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没听他喊过累、叫过苦。”
4月30日,通过指控大厅的监控屏幕看到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安全出舱时,孟凡良激动得热泪盈眶。
“11年来,从标图学习到参加各种任务,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立足本职岗位刻苦训练,把专业技能练扎实,才能不负使命,完成搜救任务。”孟凡良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分队的搜救队员们正在进行航天搜救训练。董延荣 摄
空中团队
“雄鹰”展翅寻找那颗“星”
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向着地球飞奔而来。东风着陆场上,一辆辆装备车蓄势待发,一架架直升机螺旋桨轰鸣……
“东风,雄鹰报告,目视发现返回舱,舱体呈倾倒状态……报告完毕。”
4月30日13时08分,担任神舟十九号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雄鹰”调度主岗的龙坤明,第一时间报告了神舟十九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于东风着陆场东区预定区域的信息。
东风着陆场被弱水河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中部以软戈壁地形为主,与西区硬戈壁地形有较大差别。
此次神舟“回家”,因着陆场大风天气推迟一天。这也是返回舱首次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东区。面对新情况、新考验,搜救分队沉着应对、密切协同。
嘈杂的直升机机舱内,空中团队指挥员龙坤明的脸上显得尤为平静,熟练地进行着各项操作和指令发送。
这是龙坤明第8次担任“雄鹰”调度。他负责接收落点预报、返回舱开伞等关键事件的调度指令,根据空中指挥员的决策,指挥直升机对返回舱开展搜索工作。
在飞船返回着陆过程中,空中团队担负通信、态势、图像、调度等保障重任。这次,团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为了尽快形成保障能力,龙坤明多次带队升空,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检验机载设备性能,为处理好各种突发情况做了充足准备。
2017年7月,龙坤明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得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搜救分队,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大江东去我向西,辞家万里赴戎机。”为了心中的航天梦想,龙坤明从四川盆地来到西北戈壁。每当沙尘暴撕扯着戈壁,他总会想起青衣江畔的蒙蒙细雨——那里,连砖缝都能沁出苔藓。
戈壁虽然荒凉,但龙坤明在这里找到了一群和他一样志同道合的“追星人”。由于业务能力出色、处理突发情况冷静果决,他工作几年后便被任命为通信组组长兼“雄鹰”调度。
“雄鹰”调度要求口令清晰准确,这可让龙坤明犯了难:他那浓浓的四川口音影响了口令的准确度。于是,他连续数月跟着电视里播音员练语音、语速。
现在,龙坤明的口令字正腔圆,他被队友们称为“龙主播”。他不仅熟练掌握任务手册上的全部口令,还综合通信、医疗、图像、现场态势等复杂情况,总结出多条返回舱现场处置口令。
返回舱着陆后,通信操作手宋超迅速架设着陆场现场通信链路,把语音终端递到航天员手里。随即,龙坤明的耳机里传来航天员沉稳的声音:“北京,神舟十九号报告,返回舱已安全着陆,01身体状况良好……”
听到航天员报平安,龙坤明心潮澎湃,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值了!再苦再累也值了!”
开舱团队
为航天员打开“回家”的大门
“报告指令长,准备泄压开舱门!”
“好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蔡旭哲话音刚落,开舱手冯毅握住开舱手柄,以逆时针方向旋转140度。
开舱手,是返回舱着陆后第一个上前将舱门打开的人。
“你们辛苦了,欢迎回到地球。”随着舱门缓缓推开,身着橙色搜救服的冯毅,出现在从太空归来的航天员面前。
在航天搜救领域,开舱绝对是个技术活儿,不仅要求开舱手全面掌握相关技术,更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与大气发生摩擦,外壳产生高温,导致舱内气压与舱外气压不平衡。开舱时,开舱手要用特殊工具精准插入锁孔,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如果泄压太快,航天员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泄压太慢,会耽误航天员出舱时间。
“2021年9月17日,这个日子我永生难忘!”那一天,是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的日子,也是冯毅第一次为航天员开舱的日子。为了这一天,他等了8年。
此前,为适应岗位需要,冯毅完成了陆上、水上、空中搜救训练。除体能、理论等基础课目外,他还要进行直升机索降及抗眩晕等30多个课目的训练,全面锤炼过硬搜救技能。
搜救训练中,有处置返回舱掉入湖泊的特情。冯毅原本是个“旱鸭子”,为了能成为一名掌握综合能力的开舱手,他主动请缨参加潜水训练。
每次潜水训练,冯毅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一个月下来,他原本就粗糙的皮肤晒得更黑了。“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不努力就一定没有结果。”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冯毅的师傅,是神舟返回舱第一代开舱手李涛。两人从舱门构造、平衡舱压等方面入手,反复琢磨,针对各种情况展开练习。“冯毅经常一个动作一天练习上千次,开舱手柄都练坏了好几把。”李涛说。
凭着这股拼劲儿,冯毅率先完成了开舱手岗位一系列课目的训练和考核,成为少数考取潜水证的搜救队员之一。为了多备几手,他还考取了无人机操作证、吊车驾驶证和装载机平拖证等。他说:“开舱事关航天员生命安全,责任重大,不能有一点闪失。”
传承荣光,护佑安全。因工作需要,李涛后来调整到空中团队的通信操作手岗位。随即,开启归航之门的“钥匙”,传递到冯毅手中。在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搜索回收任务中,这把“钥匙”又先后传到苏黎明、刘文博手中。
开舱手柄,这个为航天员打开“回家”大门的工具,犹如见证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金钥匙”,被搜救队员一代代传下去,激励着全体队员在新征程上续写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