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军地共建共享民兵训练基地——
建好“预战场” 打造“铁拳头”
■彭保华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田 祥

无人机投掷灭火弹。田 祥摄
激战,“子弹”横飞,却无半点枪声。轻武器射击训练场上,民兵头戴VR眼镜,手持模拟枪械,在战术协同中,一点点逼近目标。
救火,人未抵近,火势渐控。数架六旋翼无人机,携带干粉灭火弹直奔火场。紧接着,一阵阵白色“粉浪”冲开火线,很快将肆虐的山火控制……
初冬,湖南省湘潭市民兵训练基地内一幕幕火热的科技练兵场景,让人们改变了对民兵训练设施老旧的固有认识,对该市民兵训练基地转型发展有了更深了解。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基地就怎么建。要坚持战训一致、科技赋能、统筹兼顾原则,把训练基地打造成‘预战场’,为民兵训练加钢淬火。”湘潭军分区领导介绍,随着民兵调整改革持续深入,该市吸纳大批高新专业人才加入民兵队伍。新的专业力量、新的训练内容,亟待他们在军事训练保障上做出改变。
关于改善民兵练兵条件,该军分区上下有着统一认识。一位民兵教学骨干坦言:“我在市民兵训练基地组训带训近20年,深刻感受到,无论模拟训练、对抗训练,还是‘小专业大集中’等训练方式的创新和拓展,都离不开专业训练场地的支撑。训练场地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湘潭市民兵训练基地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之时,该基地因面积大、设施全,一度成为全省示范基地。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昔日的“样板”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之前,因训练基地设施限制,有的民兵分队训练课目停留于‘老三样’,一些新组建的民兵专业分队,在组训重难点课目时不得不外聘教练员,有时还要另寻训练场。”一位人武部部长告诉记者,民兵训练保障问题曾像一块石头压在了民兵心头,也堵在军地领导的心间。
2024年初,军分区领导向地方党委政府反映升级改造市民兵训练基地事宜,该市主要领导态度鲜明:“再难不能难训练,再紧不能紧备战!”这让军分区领导吃下“定心丸”。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对具体改造方案进行思考:“什么样的民兵训练基地才能满足练兵备战需求?”
紧接着,一场“诸葛亮会”在该军分区举行。军分区组织民兵骨干、民兵教练员、民兵训练基地管理人员、军事院校训练专家等群策群力,为升级改造该市民兵训练基地建言献策。
“我们要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切切实实符合实战要求、符合广大湘潭市民兵期盼的训练场。”那天,军分区领导的一番话,让与会人员敞开心扉。
“轻武器射击训练场需要扩建。不能再用老办法了,为了加快射击场周转频率而压缩基本动作练习时间,这样会导致基础不牢,成绩提高缓慢。”
“战场救护教学器材只有橡胶模具,训练效益低。如果有全身3D血脉模型辅助训练,会让民兵对包扎原理有更深的理解,在遇到不同伤情时,能做出更科学的判断和处置。科技练兵手段要加强。”
“现在是多支专业民兵分队要到市民兵训练基地进行轮训,无论承训的频次、人数、专业集中程度,已今非昔比,食宿保障能力要进一步提高。”
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经过充分讨论和后续调研,军分区机关收集到许多好的意见建议,为制定市民兵训练基地升级改造方案提供有益参考。
“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要科学设计、合理筹划,把经费用在刀刃上。”2024年4月,湘潭市委议军会召开,定下“军地一体、盘活资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升级改造思路。不久之后,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在市民兵训练基地响起。
“看,这就是管涌!别看它口子小,破坏力却极强。”抗洪抢险训练场,民兵教练员陈鹏打开管涌模拟系统,湍急的水流从管道中喷涌而出。他一边教民兵辨识水流特征,一边指挥民兵练习封堵作业。
升级改造后,湘潭市民兵训练基地面貌一新、功能一新。无人机训练场空域开阔,能同时展开多款机型、多个课目训练;激光靶场可实时报靶、精准纠偏;战术训练专修室,能逼真模拟城市、山地、河流等作战场景……
令许多民兵没想到的是,市民兵训练基地的改造完成和再次投入使用,几乎无缝衔接。原来,在推进改造升级工程的同时,军地着力推动了另一项工作——民兵教练员配备。
军分区领导介绍,结合无人机、气象水文等民兵专业分队训练需求,他们联合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优秀退役军人、行业人才,建立民兵教练员储备库,确保市民兵训练基地改造完成后顺利展开训练。
9月初,湘潭市近万名高校新生,到市民兵训练基地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基地管理人员吴睿说:“从‘为民兵所用’到‘为多方服务’,军地共建共享的基地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据了解,在市民兵训练基地带动下,多个县区完成本级民兵训练基地设施更新。今年,湘潭市承办全省民兵骨干轮训、高标准完成民兵专业分队训练。


